道教的斋醮科仪

发布于:2020-11-14   浏览量:


    道教始于上古时期,虽然由祖天师张道陵所创,但其前身当为始于战国、兴于西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因而带有很多神秘色彩,道教很多斋醮仪式大多源于上古巫师祈祷祭祀仪式,而黄老道家则将方士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道教修炼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宗教的角度讲,道教确立了人与神之间某种关系,并使人与神之间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道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己任,宣扬今生而淡化来世,是一种活脱脱的“当下”的宗教,也劝人关注今生、珍惜眼前,而不空谈遥不可及的死后世界,这也是道教之所以能走入民间并扎根民间,且成为中国汉民族信仰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本土宗教。有鉴于此,道教强调行善积德以获得福报,并且认为福报可以在家族之中代代相传而延绵不绝。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 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 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 的法事。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科仪”是道教习用的术语,在历史上,可以用来笼统地指称道教的经诰、戒律、规范、礼仪等。站在了解和研究道教的角度看,道教之成其为道教,不但有其系统的教理教义和信仰,而且有其特定的宗教形式,所谓“科仪”,即是对其宗教形式各个方面的概括。与科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还有科教、科范、科戒、科律、仪轨等。比较而言,科仪更能概括相应的教法内容,所以我们取用这个名称。科与仪连用,虽然也出现得很早,但二者在涵义和用法上又有区别。“科仪”连称,在现存道书中,最早见于《洞玄灵宝道学科仪》。此书大约是南朝灵宝派的作品,内容包括言语、讲习、禁酒、忌荤辛、制法服、巾冠、山居、斋、醮、燃灯、奏章等,各立品目。唐道士朱法满作《要修科仪戒律钞》,内容也包括传度仪范、奉道仪轨、各种斋法、戒律、殿堂造设等许多方面。

    “科仪”可用来概括道教教法的许多方面,它在道教中的语义,类似于世俗社会之所谓礼法,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道教科仪既是一种宗教形式,又应当具有相应的旨归内容。早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提倡“以善道化民”,善道即其科仪教戒之旨归。在后来的发展中,更形成了一套围绕着神仙信仰而高扬生命价值、围绕着返朴归真的信念而追求至真纯善的宗教道德,这些宗教道德,就是科仪形式转变中所蕴涵的旨归内容之发展。

    同时,道教科仪还经常强调要“佐时宣化”,意思就是将礼仪传统与时俗现实结合起来,“揆古今之中”,从宗教的途径厚人伦、敦风俗。南宋道士吕元素的《道门定制序》,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议论,见解不俗,兹录之,以资借鉴:“至简易者道,而至详备者礼。凡人之所以以事天者,道也;因事天而起至诚之心者,有礼存焉。此圣人垂世立教之本旨也。然于繁简之间,当有所折衷,而不可过也。道门斋醮简牍之设,古者止符箓朱章而已,其他表状文移之属,皆后世以人间礼兼考合经教而增益者,所在无定式。或得之详备而失简易之旨,使力所不逮者不可企及;或失之卤莽,而使尽敬事天者无所考定,不惬其意。元素常窃患之,欲别为校定,使之适中,俾略者不得隐,而繁者不得逾,则事天奉道之礼,不因人而隆杀。”

    道教科仪涵盖的教法很宽泛,又因为吸收了大量的民俗,在内容上很芜杂,要进行分类就有一些困难。就其科仪教法而言,涉及到道教经籍分类的问题,而道教的经籍分类,又贯穿着它所特有的教理教义,并不单纯是一个如何对图书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古代儒家学者谓道教“杂而多端”,大概就是以经史子集的体系结构作为参照系,从而形成的一种印象,佛教学者也同样以其经教作为参照,指责道教“都无统序”。这种因经教体系的差异以及对其教理缺乏深入理解所引起的隔阂,通常是难免的。而道教的七部经教礼系形成于南北朝时,此后道教不但教理教义、修持方法等大有发展,而且出现了许多新道派,造作出各种类型的新道书,七部体系相沿弗革,则七部内容及次序结构就难免章理不明。这是对道教进行系统的阐述时,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至于道教科仪的分类,则是解决这个大问题之前,应当予以考察的小问题。

  《道藏》旧有分类题目将科仪分为四类,源自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陆修静在《灵宝经》旧分为十部的基础上,创立十二部,其中戒律、威仪、玄章、表奏四部,都属科仪内容。据南朝梁陈时道士宋文明《灵宝经义疏》所载,此四部仪旨如下:第六戒律:玄圣所述罪福科目;第七威仪:玄圣所述法宪仪序、斋谢品格,凡六条(按即金箓斋、明真斋等六种斋法);第十一玄章:赞诵众圣之辞;第十二表奏:玄圣所述传授经文、登坛告盟之仪。

  宋文明将玄章改为赞诵,成为《道藏》三洞各十二部的定例,相沿至明代的《正统道藏》。《正统道藏》将“赞诵”改作“赞颂”,余则全依其旧。其中,戒律类的内容比较明确,赞颂与表奏两类,《道藏》所收书目互有间杂,我们据其原初义旨,将经颂、诗歌、步虚、青词等归于赞颂类,赞颂的行文特点是多用韵语;将礼忏文、奏疏、榜文归于表奏类,表奏类的行文特点是有严格的书写格式和措辞规范。

  科仪四类中,威仪类的经书最多,内容也最复杂。在晋南北朝时期,威仪的主要内容是各种斋法,醮仪附于斋仪而行,规模小,仪式也很简单;唐宋以后,醮的内容日益增多,斋醮联称而没有很严格的分别。我们将它分作两类,以见其历史源流。斋和醮又都有仪有序。在道书中,仪和序通常不作区别,统称为仪。我们将二者区别开来,以仪指斋醮时的各种设置布局,以序指斋醮时程序先后,目的是对复杂的斋醮活动作出简要的阐述。

  在威仪类道书中,很多都涉及到道教的称谓、衣饰制度及教阶制度等。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品目的形式标立出来,如法服品、巾冠品、阶位品等等。我们将这部分内容综括为一类,总谓之曰“行持”。“行持”也是道教的术语,如《道法会元》卷九说:“平昔须是熟记,念头不生疑惑,方谓之行持。”我们取其平昔熟记的意思,借用这个术语,指称有关日常规范的科仪内容。


青城山药王庙

  • 二维码

    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2019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药王山道馆 ALL Rights Reserveds.